2007 年 四川王朗白馬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委托
深生態:再現熊貓主題
四川王朗白馬生態旅游區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境內,毗鄰世界遺產九寨溝黃龍。旅游區由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平武白馬風景區構成,區內保護良好的原始生態環境、珍稀的野生動植物以及區內聚居的古老的氐人后裔-- 白馬人,構成了一個風格獨特、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的復合型旅游風景區。旅游區在熊貓棲息地保護與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極具開發引領國際潮流的深生態旅游產品的資源潛力。目前旅游區的生態旅游產品開發較成熟,充分體現了參與理念,但由于資金、人才缺乏,保護區的環境解說不夠完善,既不能滿足大部分游客的專業人員解說需求,也無法使游客通過自助方式接受環境教育。與熊貓主題相關的生態產品僅開發了尋找大熊貓蹤跡、熊貓棲息地尋護、大熊貓棲息地知識野外講解等初級產品。
規劃通過對旅游區現有資源的評估與分析,決定將王朗白馬旅游區品牌形象定位為“熊貓世界的悠長假期”以及“原生態的精彩!王朗!四川,中國”,從2008 年至2010 年,連續實行。以大熊貓棲息地為龍頭的國際生態旅游資源序列是旅游區的核心資源之一,應充分利用大熊貓品牌、王朗保護區的學術地位與市場基礎,進行精品化項目開發,打造旅游區的龍頭深生態旅游產品。為此,規劃提出在旅游區打造熊貓科技創意產業基地這一亮點計劃。
該計劃包括以下工作:讓大熊貓“可見”、建設熊貓體驗館、打造熊貓主題經典劇目、創意設計熊貓主題商品以及開展熊貓主題或其他環境主題的學術峰會。
傳統民族文化社區的開發經典
旅游區內的白馬民族歷史悠久,沿襲了古代氐人的文化傳統,被稱為“民族活化石”。白馬傳統村寨群落是白馬文化最大的物質載體,遺存面積大、保存完好、特色濃郁,是顯現旅游區文化特色的潛力資源。目前白馬社區的旅游產品以民俗接待的“白馬樂”為主,旅游產品仍處于初級水平,缺乏對白馬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創意性開發,產品效益未實現最大化。同時由于白馬人與漢族交往頻繁,白馬人開始逐漸喪失民族特色,白馬傳統文化亟待保護。
在認識到白馬文化的獨特性和重要性的基礎上,規劃前瞻性的提出嘗試民族社區創意開發模式,將白馬社區旅游打造為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社區開發的經典。規劃創造了獨特的“前臺、帷幕、后臺”開發模式,以實現白馬傳統文化的妥善保護和挖掘利用。該模式對旅游區內的5 個傳統村寨進行了文化分區定位并賦予不同的旅游功能:將厄里加、詳述加作為“前臺”,即文化的實驗區,允許大量游客的參觀、體驗;扒昔加和色如加作為“帷幕”,即文化的緩沖區,限制游客數量,開發高品味、高質量的旅游產品;羅通壩作為“后臺”,即文化的核心區,只允許外圍參觀以及科研人員的探訪。
空間優化,動靜結合
規劃通過對旅游區場地條件的GIS 分析,研究區域空間發展潛力,優化旅游區空間結構,在旅游區形成“一心兩廊四區多節點”的總體空間發展格局:一心即詳述加旅游服務中心,為整個旅游區提供綜合性服務;兩廊為貫穿白馬社區的文化廊道以及王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廊道,讓游客在行車(船)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始、質樸的自然與文化氣息;四區為白馬民俗文化觀光區、高原峽谷戶外活動區、白馬文化深度體驗區、王朗自然生態旅游區。
規劃以在王朗白馬生態旅游區打造生態度假為核心功能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應用“動靜結合”的空間功能布局原則,在旅游區空間上形成“4A-5A”的度假結構。其中“4A”(Accommodation)即提供膳食住宿的地方,是空間上的“靜區”,具體為厄里加、詳述加、扒昔加、刀切加。“5A”(Activity)即活動的場所,是空間上的“動區”,具體為水牛加水上活動中心、氐人谷戶外極限運動基地、色如加白馬藝術村、詳述加休閑娛樂街區、王朗自然保護區。以此形成旅游區動靜結合的特色空間布局,有利于游客的度假活動開展。